孟加拉巨蜥(学名:Varanus bengalensis)是一种分布在南亚、东南亚以及西亚等地区的巨蜥,是蜥蜴目巨蜥科的一种。这种巨蜥体型较大,成体身长可以达到75厘米,尾部长度约为1米,是世界第六大蜥蜴种类。它们的体色通常为灰色或灰绿色,并带有黄色的斑点,这些斑点在成年后通常会变得不那么明显,而体色会变得更深。腹部有灰黑色的横杆状斑纹,这些斑纹在地理分布的西部较深,东部较浅,且随着年龄的增长,斑纹颜色会变浅。
孟加拉巨蜥的头部较长,吻部突出,眼睑发达,瞳孔圆形,鼓膜裸露。它们的舌头细长,先端深分叉,可以缩入基部舌鞘内。牙齿具有基部较宽的大型侧生齿。颞弓完整,眶后弓不完全。身体上的鳞片特点为:头顶无对称大鳞,背鳞为粒状、圆形或卵圆形,腹鳞为四边形,排成横行,鳞下有真皮骨板支撑。
在行为特征上,孟加拉巨蜥是一种白天活跃的动物,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食物。它们是大型捕食者,以各种小动物如甲虫、蝎子、蜗牛、小鱼、青蛙、小蜥蜴和蛇等为食,也会吃腐肉。孟加拉巨蜥有强壮的四肢和爪子,能够很好地攀爬树木或其他表面。
在繁殖方面,孟加拉巨蜥主要在潮湿的季节繁殖,但在不同地区,繁殖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。雄性会通过站立并用后肢打斗来向雌性示爱。它们通常在洞穴、枯树或白蚁丘中产卵,每次可产约30颗卵,孵化期约为5个月。幼蜥孵化后主要吃昆虫,常在树上活动,并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。
分布上,孟加拉巨蜥广泛分布于伊朗东部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尼泊尔、斯里兰卡、中国东南部、印尼、孟加拉及缅甸、泰国等地。在中国,曾在云南地区发现过孟加拉巨蜥的标本,而在2021年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,也将伊江巨蜥(Varanus irrawadicus)视为孟加拉巨蜥的指名亚种。
保护状况方面,孟加拉巨蜥被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评估为无危(LC)等级,但在中国,由于数量稀少,被列为国家珍稀一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。广东新丰鲁古河的发现表明,在适当的保护措施下,这种巨蜥仍有可能在某些地区存活和繁衍。